政府如何使用大數據改善人民面臨的問題?
近年來除了疫情資訊之外,相信大家聽到最多的新聞就有關洪災和少年犯罪的新聞。據水利部,截至2020年6月22日,全國16個省區198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,多于常年同期;而少年犯罪率起近年來是在逐漸降低的,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注意的一點是,犯罪率是在降低,但是犯罪年齡也在降低,有專家表明,犯罪年齡的降低和現在網上五花八門的資訊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,那么這兩大問題如何改善呢?本來就將會介紹兩種政府用來改善這兩大問題的方式。
對少年犯的早期干預
近年來,中小學生圍毆、虐待同學、犯罪殺人的新聞頻現,一份中國青少年犯罪統計資料顯示,青少年犯罪總數已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的7成以上,對此,國家已要求教育部會同相關方面多措并舉,完善法律法規、加強法制教育。有專家認為,校園暴力頻發,簡單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做法并不可取,要建立專業少年司法隊伍、引入社工組織對青少年犯罪進行司法處理。除此之外,西南政法大學的研究人員劉定朋、梁坤把新的科技手段歸納為新的“犯罪渠道”。利用大數據對這些新的犯罪渠道進行分析并預測,可以達到有效預防犯罪的作用。
比如,國外某自治市政府在Qlik建立的數據可視化平臺上合并來自多個機構的數據,以引導處于危險中的年輕人遠離危險行為。他們啟動了一個叫AXIS的項目,該項目旨在“通過使用智能,創新的分析方法來識別,干預,預防和破壞年輕人的行動,使其免受犯罪剝削的侵害”。然后,早期監察小組可以將高優先級案件舉報給相關機構,這些機構可以為處于危險中的年輕人提供支持。
AXIS項目背后的團隊研究來自各個組織的數據,例如警察,醫院的急診部門,學校和青年服務機構,以識別高危人群,他們查看兩種數據。除其他因素外,“硬數據”包括他們所居住的社區的犯罪率及其犯罪率。第二種是“軟數據”,包括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使用的語言。例如,“'waps'是指槍支,而'hit the strips'是指毒品。監察人員知道要注意這種詞匯,這可能是犯罪的跡象。
事實證明,將多個組織中的數據集組合起來對于預防少年犯犯罪是成功的。該項目已經確定并幫助了175名面臨犯罪風險的年輕人。
洪水應急計劃
利用了大數據技術作為支撐,國家已經建立了一種叫“大數據洪水預警”的數據可視化模型,無需建站就能獲取任意地點的降雨量。在大數據天眼面前,昔日盲區都變得清晰可見,預測這些盲區的洪水成為可能。
2017年7月8日至9日,貴州長順遭受罕見的特大暴雨襲擊,該系統在8日13點就向防汛部門上報了預報成果,提出“貴州省中部、南部、東部未來24小時,局部地區小流域會有小洪水發生,其中黔南州、遵義地區部分地區小流域會有中洪水發生,長順縣有較大洪水。”貴州省防汛指揮部門及時轉發全省各級防汛部門,指導當地防汛工作;2018年,發出預警信息21次,發出預警短信700余萬條,助力成功應對6.19大洪水等11次暴雨洪水過程。
盡管想要達到預防每次洪災還存在困難,但是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,相信不久的將來“大數據洪水預警”預測范圍會越來越廣。
關于慧都大數據分析平臺
慧都大數據分析平臺「GetInsight®」升級發布,將基于企業管理駕駛艙、產品質量分析及預測、設備分析及預測等大數據模型的構建,助力企業由傳統運營模式向數字化、智能化的新模式轉型升級,抓住數據經濟的發展勢頭,提供管理效能,精準布局未來。
慧都大數據專業團隊為企業提供商業智能大數據平臺搭建,免費業務咨詢,定制開發等完整服務,快速、輕松、低成本將任何Hadoop集群從試用階段轉移到生產階段。